汪洋事件”之辩:大学,我到底学到了什么?

2006年9 月15日 / 世间百态 / 没有评论 / 1,077次

2006年09月15日 来源:新华网北京频道
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【Email推荐: 】
  记者 李江涛  

今年8月底,贵阳市的一所普通学校因一名新生的到来而声名鹊起。汪洋,从北京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3年后,又到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报名就读,成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名中专学生。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后,引起人们的议论,许多人借此质疑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成功,认为“汪洋事件”让整个中国高等教育陷入了尴尬。

“希望我的经历给后来的学生提供借鉴”

9月12日,远在贵阳的汪洋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。今年27岁的他,3年前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。“专业限制了我大学毕业后的求职,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时的视野很窄,只能去搞营销。选择读中专主要是想学门手艺,成为一名技能型人才。”汪洋说,他并不是一时冲动,来上学前,他上网查了很多资料,并去了一些工厂做了实地调研,最后选择了数控专业,因为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好,待遇高。

汪洋现在入学已快一个月了,学习了一些最基础的东西,像钳工、焊工等,今后还要学专业一些的,如计算机制图等,“这些都是我以前没学过的。”他的班上有40多名学生,都是高中毕业生,普遍比他小五六岁,“但我们都能玩到一块,因为我的心态比较年轻。”

汪洋告诉记者,相比于他现在的同学们,他毕竟接受过本科教育,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强。“中专毕业后,我想找一份与现在的专业有关的制造业领域的工作,积累经验和资金后再圆我做生意的梦,因为我并不是个特别安分守己的人。但不论做什么工作,我在大学学的工商管理的知识都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。”

身为贵阳人、操着一口普通话的汪洋承认,他确实没想过自己的选择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:“社会上一根脆弱的神经被我触动了。”前一段,他和学校约定不再接受采访,“现在我想明白了,这是件好事,于是就不回避采访了。许多学生走的是上大学、读研究生的研究型道路,我和另外一些上了大学又去读中专的同学走的是另外一条路,希望我的经历对后来的学生有所帮助和借鉴:学习专业应该是自己感兴趣的,此外,大学毕业生应该从最基层、最基础的工作做起,不能眼高手低。”

汪洋母校:鼓励汪洋的做法,这是一件促使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好事

对于汪洋,他的母校——北京科技大学是如何看待他的呢?

北科大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包成铭说,汪洋是该学院毕业的学生,他的选择完全出于对社会需求的适应,是完全正确的。学院近日要写信鼓励他。汪洋在自己所学的知识基础之上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发展、个人取向和兴趣,是无可非议的。这只是他个人的选择,也是众多毕业生中的个别现象,如果以此来类推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问题,那不免有些过火。

包成铭表示,从培养要求上来说,我国的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有不同的要求。有很多人在炒作这个问题,我想是他们的观念受到了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。虽然从层次上来看汪洋选择的是中专,但是它是一个全新技术的领域,所以并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“往低处走了”,而是一种横向的拓展。本科生在毕业后工作中发现自身技能不够,去充电,这本是一件很值得提倡的事,而且和我国提出的建立终身教育的体系吻合。

北科大党委副书记陈曦认为,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,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,我们应及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本身作一个全方位思考。“汪洋事件”促使我们反思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,比如,法学、管理学等专业是否适合在本科教学中设置等。今后的本科教育走向、专业设置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,使本科教育以“厚基础、宽口径”为指导理念,让学生打下厚实的基础、具备一种学习的能力,以后进入社会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更好地接受职业学习。高等教育不只要培养研究型人才,还要培养出一大批的蓝领,这同样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。“汪洋事件”对我们学校和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来说并非是一件坏事,这件事能推动、改进我们的工作,使高等教育更适合社会需要,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。

学者:“汪洋事件”不是人才浪费

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夏学銮对记者说,“汪洋事件”其实很正常。比如,一个博士生不会开车,他去学开车,但人们不会取笑他。夏教授曾在英国遇到这样的事情:学社会工作的博士生毕业后也不一定能胜任社会工作,还要经过培训和考试才能上岗。同样道理,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终身学习,不断充电。汪洋学的是市场管理专业,现在又去学数控机床,这对国家、社会、个人来讲都是一件有利的事,我们不应反对,也不能因个别现象就否定高等教育。同时,教育工作者也应对学校专业设置、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等进行反思和改进。

面对汪洋的事例,也有着不同的声音。学生家长李明先生,“汪洋事件”说明市场的供求双方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现实,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过度扩张造成的,同时也说明了一些高等院校在课程上设置的失败。很多大学毕业生具备了较高的文化水平,却十分缺乏实际动手能力,导致他们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快被社会所接受,需要到那些专门培训专业技能的学校去重新学习,然后再去找工作。作为这些大学生来说,国家和家长培养他们接受高等教育,毕业后又去学习起点比较低的技术工种,也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才上的浪费。

对此,北科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臧勇认为,汪洋前后所学的专业根本不同,不能说是人才浪费。这就像教授去学开车,会有人笑话他吗?此外,大学教育不等同于职业教育,它更侧重于素质的培养。经过大学的学习之后,汪洋的各方面素质都有很大提高,这将给他在中专继续接受教育乃至今后的发展提供很大帮助。作为一线教师,我们应更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的相结合,加强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,更加重视创新性的设计实验。相信“汪洋事件”这种现象今后可能还会继续出现。

汪洋的经历对于那些即将考大学的学生有哪些借鉴意义呢?北科大招生就业处处长韩经说,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,大部分高中生都是很盲目的。他建议学生的专业选择应从理性的角度来考虑,首先看自己的兴趣、爱好和自己的发展潜能。有很多学生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而是以分数作为选择标准,易受社会当时的热门专业影响。报考专业还是应该更注重自己的兴趣、能力。(完)